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半岛游戏官网网址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过去一年,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火热“出圈”,前来“打卡”的访客络绎不绝。
2023年4月10日,习视察广东首站就来到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全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谆谆话语,殷殷嘱托,让基地的工作人员振奋不已。“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全力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在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系的选育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虾的品质和产量上取得了双提升。”恒兴集团党支部副书记、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金鲳鱼分会秘书长周剑熙说。
引种车间、亲虾培养池、营养车间……步入基地,扑面而来的是湛江水产种苗发展的新气象。
去年4月,在基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旁,习向现场科研和养殖人员询问选育技术、种苗长势、市场行情报价等。时隔一年,记者来到南美白对虾养殖池边,只见一尾尾硕大晶莹的南美白对虾惬意游弋。
水产种苗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周剑熙介绍,以前,我国优质种虾资源较少,南美白对虾的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打破南美白对虾发展瓶颈,必须从品种上进行改良或自主研发,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打好对虾种业翻身仗,2002年,科技部、原农业部把对虾抗病毒选育工作纳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由恒兴集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建设,开展南美白对虾、军曹鱼、石斑鱼等水产动物的育种研发。此后,基地又与中山大学联手开展研究工作。
南美白对虾育种,从实验室的建设到养殖环境的一直在优化,历经近10年的摸索,经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最终在2011年取得突破,成功选育出“中兴1号”,突破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视察当天,有关专家现场向报告了南美白对虾新品种的研发突破情况。”回忆当时的场景,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副经理李观红仍心潮澎湃。
“一年来,基地不断加大对南美白对虾的培育研发力度,‘中兴1号’的家系数量逐步提升,同时在抗弧菌新品系的选育上取得关键性突破,目前已经提交新品种认定申请。”李观红和记者说,与此同时,基地规划建设种虾工厂化养殖车间,目前进入建设阶段,预计建成后SPF种虾产量可提升30%以上。
除了南美白对虾,基地还坚持攻关高档海水鱼育种技术,成功突破了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红鱼等10种特色鱼类的育种育苗技术。“令人欣喜的是,过去一年,基地对硇洲族大黄鱼繁育技术的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完成大黄鱼工厂化养殖技术流程的探索。”李观红说。
大黄鱼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产量最高的一种鱼,全国每年养殖产量达到25.4万吨。其又分三大种群,生长在粤西海域的硇洲族大黄鱼就是其一。硇洲族大黄鱼对环境要求高,驯化难。2023年,湛江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联合攻关种质开发。
“一年来,我们开展各族群大黄鱼的调研、技术交流和合作前期工作,已完成大黄鱼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发的设施和设备配套,并引入一批大黄鱼。下一步将开展对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探讨研究工作。”李观红说。
当前,广东正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从海洋牧场装备设计、渔业种业等赛道上精准发力,打造全省高水平发展的“蓝色引擎”。“水产业振兴,良种是关键。我们将继续坚持产学研合作,不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把种苗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周剑熙表示。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副经理李观红:
2023年4月10日,习视察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对于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副经理李观红,一年前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习指出:“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食物,还要靠海吃海。”
的嘱托,言犹在耳。“这一年来,我们团队都非常有激情,干劲十足。培育出更优质的水产,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李观红说。
2005年毕业后,李观红便来到基地工作,从一名养殖员做起。“那时候条件简陋,我们要赤着脚下虾塘喂养。”尽管条件艰苦,但每每看到自己养殖出来的鱼虾健康肥硕,他都充满了成就感。
近20年时间过去,如今,这里就像李观红的家一样。每天一大早,他便开始穿梭在各个车间,巡查养殖设备、饵料投喂、养殖池水质等情况。“养殖鱼虾的管理最重要,要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他说。
对于未来,李观红充满底气和信心。“我们将牢记嘱托,再接再厉,努力养出更优质的水产品,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位水产人语气坚定。
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选育养殖池旁,工作人员正在撒喂鱼食,成百上千条肥硕的大黄鱼跃然翻动,争先恐后地抢食。
“这些都是从深海捕捞的硇洲族大黄鱼。去年我们在推动硇洲族大黄鱼驯化养殖工作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工厂化的室内养殖技术已基本成型。”李观红告诉记者。
大黄鱼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素有“千鱼万鱼,不如大黄鱼”之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长在粤西海域的硇洲族大黄鱼,拥有优良基因,呈现纯正的野生黄鱼特性,体形匀称、鳞片规则、肉质鲜美无腥味。”李观红说,“目前湛江市场上售卖的大黄鱼主要是野生的,价格昂贵。若能够实现人工养殖,一定会广受老百姓欢迎。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国老百姓都能吃得到、吃得起硇洲族大黄鱼。”
去年5月,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举行,8家单位共同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4家单位携手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
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湛江全力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成立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组建科研团队,制定了大黄鱼研究实施方案。据介绍,湛江湾实验室已突破大黄鱼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计划3年内完成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探讨研究,并在湛江建成大黄鱼活体库、库和基因库。